详细的教案内容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准备教学材料和资源,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古诗《江南》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古诗《江南》教案篇1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几张镜山广场的春景图,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猜测一下照片拍摄的季节,并且告知是从哪些细节判断出来的。
(生:花红柳绿、阳光明媚、柳条发芽等等可以判断出是在春天拍摄的,而且从假山、玻璃尖塔等也可以判断出是县城的镜山广场)
2、师:镜山是江南的一处风景,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春天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地课本上的内容。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介绍,读上面注释。
(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
评析:精心采用学生故乡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二、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师:请学生回馈,通过阅读了解到了些什么内容?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许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生: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
2、师:同学从资料当中知道了很多小知识,这些知识点和本诗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3、生齐读《江南春》。
评析:《江南春》词句浅显,执教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纸媒和注释,让其自读,而不是逐句解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背景信息,则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得到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不单单成为课堂的配角。
4、师:老师也来读读,请同学们听听老师读得和你们的有什么区别?
5、师朗读本诗。
6、生自由发表看法。
(生: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断句也有所不同……)
师生总结:朗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同时还因为平仄的不同要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之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板书)。它比较短促、有力,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如果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声,我们读得短一些。
7、
8、师带读,并逐字逐句的请同学来尝试读一读,适时鼓励和表扬他们。
9、熟读后,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评析: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如何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启发学生辨析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介绍有关概念,接着又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如果前一板块是诗意的情感导入,那么,这里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
三、 辨析词义体会诗境
1、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
2、师依次板书学生所列景物。然后要求学生用一两个句子说说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那个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评析: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为最后的照片描述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调。
3、师表扬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同时质疑:"千里"如何能听得见莺啼?诗人如何能知道南朝正好有四百八十座寺庙呢?
4、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师总结这些两次都是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大地上处处生机盎然的景象。
5、评析:执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词义。在情境中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如地从不同角度体味千里的妙处。教师的知识储备亮相,不是为了显示课堂亮点,而是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因此,材料的巧妙组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辨之余情趣盎然且不留痕。
6、师:在这样的景象中,你可以听见什么?看见什么?还可以闻到什么?
(生:莺啼 、寺庙、花香……)
7、想象画面,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一起来感受江南的美景。再次配乐诵读。
评析:执教者启发学生从视觉、嗅觉等角度体会想象,并与诵读练习结合起来。学生则借助这个过程继续尝试从不同角度体会诗意的方法。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让他们在一次次诵读中,自己去感受诗中的优美景色。
古诗《江南》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并学习古诗,能较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2.通过观察、交流和讨论,感受古诗中寂静的环境及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3.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4.知道节日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
[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1.观看电脑课件,通过观察、交流和讨论,感受并理解古诗。
(1)完整欣赏电脑课件,初步感受画面。
★指导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欣赏课件,感受古诗中寂静的环境。
(3)再次欣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学习古诗,能较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教学反思
即把枯燥的'古诗,根据其内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对其故事情节适当地加以夸张,以吸引幼儿。而故事又是幼儿最喜欢听的,通过听故事,可以增强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背诵,效果要好许多。
古诗《江南》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1、出示课件:小朋友看一看,这个人怎么了?他在看什么?
2、帮助幼儿体验古诗的意境。
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离开了妈妈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的'妈妈,想家里的亲人。
3、师示范念古诗,边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 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
举头望明月 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
低头思故乡 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4、理解字词
疑 怀疑,误任务的意思。
举头 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
思 思念,想念。
5、幼儿学习古诗,边作指导。
师:我们一起来年一遍,能用响亮的声音念古诗。
6、反复的练习,请幼儿上来表演。
师:请小朋友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7、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
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8、讲评。给专心的幼儿颁发奖品。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这个活动我主要还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古诗、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古诗《江南》教案篇4
佚名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古诗《江南》教案篇5
中国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国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下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我曾经读了一点日本的教育,“居安思危”一直是日本人的一种素质,中日对比,我们缺少的就是居安思危。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虽然我们不能告诉学生这么多,但通过点拨引导现在的学生做个有思想的芦苇之路还是要走的。
程颢的《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学这首诗,老师引导学习最好别让学生忘记这是老人读春。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诗带回家,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同读,一起春游,一起在春天中感受,效果很好。因为,我们年轻人上这课,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所体会到的东西往往也是浅层的,是难以体会到那种偷闲之乐。引导学生引导与家中老人玩这首诗,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们自会发现到春天真的好美,说不定还能够引发他们深入地思考,写出一些文章来呢!现在,好多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写春天的文章,我觉得除了我们与学生同游春天去写,引导学生同家人再游,那春天的感觉肯定与老师的参与不同。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古诗《江南》教案篇6
第一板块 情境引入
(师生问好。)
师:老师在屏幕上打上了几张照片,仔细看一看,能不能猜得出这些照片是拍摄在什么季节?不单单要告诉我什么季节,而且要告诉我从什么细小的地方判断出来的。
生:是春天,因为我是从照片上的花和柳树知道的。
师:花红柳绿是春天的象征和标志。
生:我从图片上看到天非常晴朗。我觉得春天一般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判断出这些图片是在春天拍的。
师:可能春光明媚给你的印象很深,不过老师要告诉你,春天也是多雨的,不单单是晴朗的。
生:我从左下角那张图上看出柳条已经发芽了,一般是在春天柳条才会发芽。
师:柳树的这个状态说明这是春天。这图上有没有你们熟悉的景物啊?
生:右下角的照片是七宝。(笔者注:上课学生来自于七宝镇上的一所小学。)
师:你看出来,很好。七宝是江南古镇,有将近千年的历史。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春天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地读一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讲义。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介绍,读上面注释,现在开始。
(学生自由小声读讲义)
评析:执教者精心采用学生故乡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第二板块 学会按照平仄诵读古诗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江南春》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许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师:知道了一个历史小知识。
生: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师:这也是一个小知识。读得非常仔细。
生:我知道了南朝是从公元420年到589年。
师:这个时间段和这首诗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江南春》)
评析:很多课堂上习惯利用媒体之形象、集中的特点出示文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统一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江南春》词句浅显,执教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纸媒和注释,让其自读,而不是逐句解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背景信息,则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得到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不单单成为课堂的配角。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的读法可能和你们有些不同哦,请大家仔细听,然后告诉我,老师的读法不同在哪里?
(教师读诗。)
生:老师读得有快有慢。
生:我们都是按照一个说法读的,比如说前面四个连在一起,然后断一断,再读后面三个。老师不是这样读的,有时候,前面两个字停一停再读后面,有时候前面连在一起,后面读得慢了。
师:这个同学听得真仔细,她先说自己的读法是四个字三个字这样停顿,而老师的停顿不一样。对呀,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我们可以怎么停呢?有好几种方法,老师这里介绍一种,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板书)这样来停。
生:我听出,千下面是一个横,就声音长一点,里下面是一竖就读快一点。
师:这叫做平仄(板书),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之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板书)。它比较短促、有力,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如果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声,我们读得短一些。
生:我还发现老师读得时候有轻有重。
师:对啊,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每句后面都会有停顿,停顿好长时间才接着读第二句。
师笑:呵呵,句子与句子之间也要停顿。好,同学们,想学一学这样的读法吗?谁能第一个来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有点味道了,不过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不要着急。停顿时要换气。千里——莺啼(拖长)——换气,绿映——红(示范),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有明显进步)
师:对,好多了。谁再能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你不单单读准确了,而且读得很有情感。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响亮而有激情)。
师:真好!第二句谁愿意试试看?
生:水村——山郭——绿旗——风。
师:这句其实很难读,特别是要注意在停顿时换气。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来尝试一下?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后面两句谁愿意一起来?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台字再长一点试试看!
生: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有没有同学还想试的?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我们一起来,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
(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师:很好,给自己掌声。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好。老师配上音乐,再给大家读一遍。
(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评析: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如何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启发学生辨析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介绍有关概念,接着又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如果前一板块是诗意的情感导入,那么,这里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
第三板块 辨析词义体会诗境
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生:我仿佛看到了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
生:我看到了佛教寺院。
生:我还看到了雨。
生:如果没猜错的话,第二句的村应该是村庄。
(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那个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评析: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为最后的照片描述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调。
师:色彩多么鲜艳。黄莺在歌唱,还有很多的鲜花,还有树木。一首小诗居然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就是一首好诗,这首好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传到了明朝。有一个读书人,他读出了一些问题。(播放幻灯片)他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生笑)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阁、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段话是文言,你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千里莺啼谁能听得指的是千里之外的黄莺鸟叫谁能听得到,那么远?我们又不是顺风耳(众笑),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离得那么远的桃花还有柳树,谁能看得到啊?
师:所以说这句话的人说,要怎么改啊?
生:就把它改到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见了,也能听得见。
师:你觉得千里和十里哪一个好?
生:千里好,我觉得这个千里是指整个千里都有鸟在叫,有柳树发芽桃花开放,如果改成十里的话,就感觉很近,不怎么美了。
师:你是从美的角度去体会的。
生:如果改成十里的话,读起来也不怎么顺。
师:对对对,非常好!千是一个平声字,读起来很舒展,感觉很远,地方很大。十,在古代是个仄声字,读上去很局促。
生: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个寺,地方肯定很大,肯定能占据一千里(众笑)。
师:你把两句诗里面的数量词合在一起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认为千里它其实是一个虚数,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小班暑期教案6篇
★ 梦想课教案6篇
★ 乘气球教案6篇
★ 爱惜纸教案6篇
★ 篮球教案推荐6篇
★ 2风教案模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