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作品的个人解读和感悟,不仅仅是对情节的简单描述,一份完整的读后感是作者情感与读者情感的共鸣与对话,心得大全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狼先生读后感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狼先生读后感篇1
"在我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鲁迅先生这样说。
他是谁?没错,他就是令所有学生都爱戴、敬重的老师——藤野先生。
这篇《藤野先生》出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中,鲁迅描述了当时“爱国的”“清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窘况:备受那些具有狭隘民族观念学生的排斥,这是鲁迅厌恶不已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作为日本老师的藤野先生,他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鲁迅没有任何傲慢与偏见,没有用大家固有的弱国、腐朽形象去看待、嘲笑鲁迅和他的同胞们,反而在教学上更加地关心和照顾鲁迅。
虽然有时候藤野先生自己不修边幅,但对于自己的学生,却生怕他上课记不全讲义,每周仔细地帮鲁迅修改讲义,对鲁迅的学习,关怀的细致入微。
鲁迅画解剖图时,血管位置不正确,藤野先生不仅给他重新改正,而且还幽默地告诉鲁迅,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什么样子就要照原样画,藤野先生教学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藤野先生是一个纯粹的教育者,他对每个学生都有着热切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和一颗播种知识的心。
小而言之,是为学生,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学有所成,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医学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这大概就是鲁迅在很长时间后还能记着和感激藤野先生的原因。
虽然教的时间不长,但在鲁迅心里,在我们读者的心里,藤野先生的人格是伟大的,令人尊敬的。
狼先生读后感篇2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特点。鲁迅先生他那“高大”的身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影响力的文学家。他年轻时学医,想为中国人治病,但他发现中国人弱点不在于身体,而是在于思想,他便弃医从文。鲁迅是一个爱国、爱人民的人。他写出的文章、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是揭露了中华民族当时黑暗社会的.典型,有力的打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他的书让许多中国人清醒了过来。
鲁迅在逝世的'前一个月还半夜三更地写文章。半夜时他不住地咳嗽,他家女佣阿三说:“周先生半夜写文章,听到他咳嗽我真替他难受,他总是惦记我,不让我干重活,唉!”从这点就能看出鲁迅是一个关心别人的人,他一生都刻苦钻研,在病魔面前仍坚持写文章、学习。
我想:鲁迅先生这个人的身上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鲁迅虽然只活了58岁便去世了,但他短短的一生却都在为中国的革命而操劳。他虽然人没有了,但他的思想、他的小说依然流传在这个世界,他为别人着想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是21世纪的儿童很自私自利,我们更应该学习鲁迅先生“蜂”一样‘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品质。我长大也要做一个像周爷爷一样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合上书,鲁迅的高大形象好像就在眼前,他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无情未必真豪杰,梁子如何不丈夫”,“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事事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名言警句、高尚品质在脑海中不断闪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先生,一个值得我们敬佩,让我们敬爱的人。
狼先生读后感篇3
自从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故乡》之后,他就成为了我最崇拜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写的都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刻画的人物形象逼真。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作者透过四个生活小片段,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做事认真、幽默风趣、心地善良、体贴他人的四个特点。
鲁迅先生与作者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与人物,而“我”只是把书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对那些好汉的个性和复杂的资料张冠李戴地乱说了一气。鲁迅伯父因此告诫:读书不能马马虎虎。当作者突然发现鲁迅和父亲的鼻子不同时,先生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巧妙地回答了她的质疑。当深夜偶遇一位受伤的黄包车夫时,伯父不顾寒冷,细致入微地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就连自己身患重病时,鲁迅伯父还关心地劝女佣阿三多休息,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
这就是鲁迅先生,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读完全文,我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我也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忘戴红领巾,就是忘给钢笔打墨水,做事情总也不能圆满的完成,所以,认真不仅仅仅是一种态度,更应成为一种习惯。
虽然我们并不能向鲁迅先生那样用犀利的语言反映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也无法用手中的笔墨去解释当时黑暗的现状。但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就应学会替他人着想,为家人分忧,要尽力帮忙身边有困难的人,做一个诚实善良的有志少年!
狼先生读后感篇4
hello!我来啦~
8月第一周看的书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20xx年在多抓鱼平台销量第一,听着书名还挺有意思的,于是买下来看看。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蛤蟆先生身患抑郁症,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治疗下,成功治愈的故事。
蛤蟆先生其实指的就是我们自己,整本书以咨询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第一次见到咨询师时,蛤蟆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直视他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听到这句话,我发现自己内心也充满了力量~
我们都有过和蛤蟆相同的经历与内心挣扎:
表面上看上去充满活力,但内心总是闷闷不乐;
害怕别人的意见与批评,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遇到一些人与事情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最糟糕的是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好的情绪与心理呢?
书中讲到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会进入三种状态:
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当我们进入儿童状态后,我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
父母状态:当我们处在父母状态时,言行都是在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成人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为什么做。
其实一些不好的感受是在我们童年时期,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些感受会一直伴随着自己。就像蛤蟆对苍鹭说,他觉得自己大半辈子都像可怜的笼中鸟一样......
本书讲述了这几种状态,能让读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当处在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进入成人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回想自己之前的经历,有很多时候自己像儿时或者是父母那样去做事,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行为与情绪有了认知,知道了原来我会进入儿童状态与父母状态。而且当再次想要进入这两种状态时,我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现在我应该进入成人状态”。
书中还讲了另外一个重要的观点:信自己、信他人。
相信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优点,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
本书豆瓣评分8.6,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是想深入了解自己情绪,这本书是很值得一读的。
狼先生读后感篇5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太可笑了: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生,他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不要太精确。”哪有怎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饿,自己还不是这样的吗?2年级有一次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掉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写日记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还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全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女士)。”“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砸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物品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