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大全网 >报告大全

解决问题数学教案5篇

教案不仅是课堂的指南,也是教师自我反思的重要依据,通过合理的教案设计,可以优化课堂管理和秩序,下面是心得大全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解决问题数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解决问题数学教案5篇

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1

设计说明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伊始,先安排一个“摆一摆”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在比较多少时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掌握这种方法,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一样,都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师:第一行摆5个圆形纸片,第二行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三角形纸片。边摆边想:怎样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我一眼就看出这位同学摆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不用数就看出来了,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吗?

预设

生:我是一一对应着摆的`。

师(演示课件):是这样摆的吗?大家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

师: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摆法再摆一摆,摆的三角形纸片要比圆形纸片多4个。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摆的)

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能很清楚地发现谁多谁少。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量的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方法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1页例6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请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预设

生1:同学们在玩套圈游戏。

生2:已知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

生3: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①摆一摆:用圆形纸片将小雪、小华套中的个数分别摆一摆。

②分一分:将小华的圆形纸片分成两部分,看看小华比小雪多多少。

③说一说:图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生:12-7=5(个)。

师:谁能说说算式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生:“12”表示小华套中的个数,“7”表示小雪套中的个数,“5”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个数。

(3)明确比的过程和方法。

思考:如果没有小雪套中的7个,能确定小华套中的被分成了哪两部分吗?

小结:把小华套中的12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另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5个,所以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用减法计算。

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例9 、p14练一练、p16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1.p13例9

(1)指名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根据线段图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呢?

(2)列方程并解方程

指名学生列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

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检验:a、72.5+72.53=290(公顷) b、217.572.5=3

(3)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学生独立完成p14练一练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p14练一练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式

陆地面积2.4-陆地面积=2.1

2.解方程

2x+3x=60

3.6x-2.8x=12

100x-x=198

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

3.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

4.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

(1)柏树松数共有750棵,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5倍,两种树各多少棵? 为什么选择松树的数量设为x呢?

(2)一块梯形田的面积是90平方米,上底是7米,下底是11米,它的高是几米?

在做这道题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呢?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列方程解决问题?

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p16练习三第2-3题

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理解算理。

2、初步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珠子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珠子。

师:这里有几种颜色的珠子?

生:两种,红色和黄色

师:猜,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学生猜。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到底是谁多?

生:数一数

生:摆一摆

师:怎么摆?

(指名演示)——“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12个红的,8个黄的

师:现在呢?(红的多)

那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

生:多4个

师:你怎么知道?

生:用一小棒分开(指名演示)

师:现在能一眼看出来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吗?

生:能

师:怎么看出来的?生说

师:你看,这个时候红色的分成了几部分?

哪两部分?

(和黄色一样多的这部分及多出来的这部分)

师:谁听明白了?

生重复说

师:那你看,把这些一样多的拿走,剩下来就是比黄色的多的几个。

生2:也可以算一算12-8=4(老师板书算式)

通过刚才的'摆一摆,我们知道了:从红色珠子里拿走和黄色一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色多的部分,就可以用减法计算。

2、下面我们来摆一摆,小朋友袋子里的珠子,哪种颜色的多。

学生操作。

展示反馈:你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多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哪种颜色的珠子少?少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3、比较

求……比……多几与求……比……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只是问的角度不同,意思一样。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4、揭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三、巩固深化

1、松鼠弟弟说我有20个松果,松鼠哥哥说我有25个,松鼠哥哥的松果比弟弟多几个呢?谁能把式子列一列。

25-20=5(个)

2、小女孩有34本连环画,小男孩有30本,小男孩比小女孩少几本?

34-30=4(本)

还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3、p74t1

4、这是一个班里4个小朋友的作业情况,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我们身边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例子?想一想,说一说。

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4

城关二小周志明

1、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一节课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图,又是一道应用题。例1的图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这一步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充分的讲,观察同一个方阵既可以横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竖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考。

2、分析数量关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要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我们用不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还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这两个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分析数量之间的不同组合的关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个方阵”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3个方阵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这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根据解题思路仔细准确地选择相关的条件,正确的选择算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可能是急进了点,应该先让学生先从“行”去观察进行列式计算,让后进生理解后再进行“列”的观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可能这样会更好些。而且因为这样导致学生的练习还不够充分。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灵活运用数的组成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数数(39数到80)

2、说一说数的组成(教师随意抽出一张数字卡,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

3、师:看同学们都学得这么好,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解决苹果问题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吃水果。这一天,有??

第1页位同学和妈妈去买了一些水果回来,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什么样的难题呢?

师出示:妈妈买回了20个苹果,每6个装一个保鲜袋,能装□袋,还剩□个。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学生掌出20个圆片代替20个苹果摆一摆,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演示分法。

师小结:通过分一分,我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板书:分一分)

2、解决穿珠问题

师:看同学们表现这么好,小丽也有问题要请教大家了。(出示图p47例7)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师:我们现在没有珠子,不能来分一分,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圈一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主圈一圈,集体讲评。

师小结:看来圈一圈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3、分书问题

①解决问题

第2页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师:这个周末,老师去书店买了一些书,却遇到了一个问题,现在想和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来讨论讨论。

师出示:45本书,每10本装一箱,能装满几箱?还剩几本?师: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个别汇报)

师:我们没有这么多的圆片代替45本书摆一摆,也没有现成的图给我们圈一圈,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能通过画圆片代替书来圈一圈解决问题)②优化方法

师:有一位小朋友不画图一下就算出了这道题,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算吗?

教师介绍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对比这些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呢?(学生汇报)

师小结: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如果我们能灵活运用以前学过的数的组成的知识,会使问题解决更方便。

三、知识提升我是小老师

师:有一位小朋友在学完了这节课的知识后,学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都没有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方便,所以遇到像今天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他都会用数第3页的组成这种方法来解答。下面是他完成的一道练习题,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当一回小老师,帮他检查一下。

出示题目:我是小老师一年级(5)班有45名同学,每7人一组,能分□组,剩□人。

小明的解法:45里面有4个十和5个一,所以能分4组,剩5人。师:解答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借助直观图,让学生圈一圈,使学生意识到不是10个一组,不适合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

师小结:看来只有10个分一组才能用数的组成来解决。如果不是10个一组,我们要用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才行。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

教师帮助学生理清题意,学生自主完成,个别汇报。从对比中优化算法。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种问题有哪些方法?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解决问题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知道1公顷有多大,1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标杆与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什么是1平方米?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厘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1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平方米5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引入

计算一般物体的面积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今天我们要学习计算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2.公顷的认识.

(1)教师谈话:计算土地的面积有平方米和公顷.1平方米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那么1公顷有多大呢?咱们去实际测量一下.

(2)实际测量.

带领学生到操场,先量出边长1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说明这么大的土地是1平方米.

再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提问学生这块土地有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在这块土地四周看一看,这么大是100平方米.然后教师说明100个100平方米这么大的土地是1公顷,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

(3)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回到教室,教师提问,唤起学生的想象

①刚才在操场第一次围出的'正方形有多大?它们的边长是多少?

②第二次围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面积有多大?(教师板书:100平方米)

③1公顷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100个)

④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你是怎样推想出来的?(100×100=10000)

教师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教师说明:教室的面积一般有50平方米,200个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30000平方米=( )公顷.

(4)练一练.

4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3.教学例题.

(1)教师说明:丈量土地时,一般用米做长度单位来丈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之后,再换算成公顷.

(2)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提问

①长方形面积怎样求?

②怎样由平方米换算成公顷?

由学生列式计算.

(3)练一练.

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全体学生在本上做,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提问学生怎样想的?已知正方形边长,可以求出什么?怎样换算成公顷?

三、巩固反馈.

1.课内练习.

(1)北京的-广场是世界上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平方米.

(2)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的宫殿,占地面积720000平方米,合( )公顷.

2.课后练习.

(1)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它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7公顷=()平方米 60000平方米=()公顷

(3)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例.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土地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

2023小学数学教案5篇

5年级数学教案6篇

6年级数学教案5篇

2023小学数学教案模板5篇

糖果店数学教案5篇

回家了数学教案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5篇

2023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模板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726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